夏季防中暑:科学补水补盐,维持身体水盐平衡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阅读量:10000+

  夏季高温天气持续,人体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中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紊乱,引发中暑。中暑看似常见,但若处置不当,可能导致热痉挛、热衰竭甚至热射病,严重威胁生命安全。掌握科学的防中暑方法,是夏季保障健康的重要前提。

  一、识别中暑前兆,及时干预是关键

  中暑并非突然发生,往往有明显的前兆信号,及时发现并干预能有效避免病情加重。轻度中暑的典型表现包括:头晕头痛、口渴多汗、全身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体温略高于正常(37.5℃-38℃)。此时若能迅速脱离高温环境,症状可在短时间内缓解。

  当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脉搏加快、恶心呕吐等症状时,说明已进入中度中暑阶段,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并补充水分。而一旦出现高热(体温超过 40℃)、无汗、昏迷、抽搐等情况,则为最严重的热射病,属于急症,需立即送医抢救,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

  二、科学补水补盐,维持身体水盐平衡

  高温环境下,人体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,若仅补充清水,可能引发低钠血症,加重中暑风险。正确的补水方式应遵循 “少量多次” 原则:

  日常饮水:每次饮用 100-150 毫升,间隔 15-20 分钟,每日饮水量保持在 2000-3000 毫升。

  补充电解质:可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或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盐(每升水加 0.9 克盐,约啤酒瓶盖半盖),也可多吃富含钾、钠的食物,如香蕉、橙子、淡盐水煮毛豆等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,以免增加心脏负担;冰镇饮料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,影响消化功能,水温以 30℃左右为宜。

  三、合理调整作息,避开高温时段活动

  夏季应根据气温变化调整日常活动安排,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(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)进行户外活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。

  户外工作者:如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等,需合理安排工间休息,每工作 1-2 小时到阴凉处休息 10-15 分钟,避免长时间暴晒。

  室内办公族:长时间处于空调房时,需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(建议不超过 7℃),定期开窗通风,防止密闭环境导致的闷热不适。

  老年人与儿童:这两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,应减少高温时段外出,外出时需有家人陪同,随身携带防暑药品。

  四、穿着与环境:创造凉爽舒适的小环境

  穿着的选择对夏季散热至关重要。应尽量选择宽松、透气、浅色的棉质衣物,浅色衣物可反射阳光,减少热量吸收,棉质面料吸汗性强,能保持皮肤干爽。避免穿着紧身、化纤材质服装,这类衣物不利于散热,易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聚。

  在居住和工作环境方面,可通过物理方式降低温度:

  室内利用窗帘遮挡阳光,正午时分关闭朝南窗户,减少热量进入;

  使用风扇时,可在风扇前放置一盆冰水,通过空气循环降低室温;

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合理使用空调,但需定期清洗滤网,保持空气流通。

  五、饮食调理:清热解暑,均衡营养

 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为主,既能补充营养,又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。

  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:如绿豆汤、冬瓜汤、丝瓜、苦瓜等,绿豆汤需煮至绿豆开花,连豆带汤一起食用,解暑效果更佳;

  增加蛋白质摄入: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加快,可适量食用鸡蛋、瘦肉、鱼类等优质蛋白,增强身体抵抗力;

  避免过量食用辛辣、油腻食物,这类食物易加重胃肠负担,影响散热。

  六、备好防暑药品,学会应急处置

  家庭和工作场所应常备防暑药品,如藿香正气水(丸)、人丹、十滴水、风油精等,不同药品适用场景略有差异: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暑湿引起的头晕、腹胀、呕吐;人丹可缓解高温导致的头痛、恶心;风油精涂抹于太阳穴或人中处,能提神醒脑。

  若身边有人中暑,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:

  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解开衣物,用湿毛巾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下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降温;

  若患者意识清醒,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;

  对于高热、昏迷患者,在降温的同时立即拨打 120,送医途中持续物理降温,避免晃动患者。

  夏季防中暑,关键在于 “预防为主”。无论是户外作业还是日常起居,都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,关注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,让健康与凉爽伴随整个夏天。

最新资讯

扫描二维码

进货单子

0

平台客服

意见反馈

返回顶部